首页

优美之家 美脚网

时间:2025-05-29 11:31:32 作者:复旦大学为120周岁庆生 校长:要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浏览量:97781

  中新网上海5月28日电 (记者 陈静)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27日举行。纪念活动期间,学校邀请了120位两院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、120位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和120位校友组织代表来到复旦大学,繁荣学术、致敬学人、凝聚学友。

  教育部党组成员、副部长徐青森希望复旦大学深化知识、理论、方法创新,更好服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;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;要推动科技自主创新,更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朱忠明表示,120年来,复旦大学与上海血脉相连、荣辱与共,上海每一次精彩亮相都涌动着复旦人创新创造的澎湃动能。

  复旦大学校长、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表示,120年来,复旦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近50万名具有创新精神等的优秀人才,这是学校最大的贡献,也是最为自豪的成绩。建设创新型大学,复旦大学要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,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,不断突破边界、重塑自我,扎根本土、融通中外,始终站在开放引领最前沿。

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27日举行。(复旦大学供图)

  当天的会场上,1905年与2025年的金色字样分列主席台两侧。会场四周悬挂5条红色横幅,上面分别写着: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“与时代同步伐,与民族共命运”“教育强国打头阵,自主创新当尖兵”“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”“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贡献”。

  校友代表王长田认为,所谓的“复旦气质”,就是既有现实主义的脚踏实地,又有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,在追求卓越贡献社会的同时不忘生活情趣和完善自我。校友代表、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(Tiziana Lippiello)表示,在复旦大学的求学经历让她学会阅读中国典籍和现代汉语,是复旦大学塑造了今天的自己。在她看来,知识意味着责任,教育首先是一种改变命运、塑造未来的力量。

  教师代表、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表示,未来期望带领团队致力于国际一流的研究,提出原创的科学概念,催生全新的科学领域;提出革命性的技术思想,引发产业变革,改变生活方式;解决社会公认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,推动人类文明进步。

  学生代表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焦可馨通过复旦大学“腾飞计划”入学。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肌病团队成员,她参与开发罕见病AI诊断模型,探索基因治疗、生物靶向治疗等创新疗法,打破了罕见病无药可医的困境。她表示,将追随前辈脚步,让复旦精神在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璀璨光芒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中国铁路6日迎国庆黄金周返程客流高峰

随着中俄界江黑龙江的逐渐封冻,11月15日,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,冬泳运动迎来开池。来自各地的冬泳“勇士”,在接近零下10℃的室外,用运动的方式感受冬季欢乐。

北京门头沟城区重点工程已有13项复工

据悉,为鼓励非哈市户籍人口在哈购房置业,在冰雪季到来之际,哈尔滨市住建局联合相关部门和房地产开发企业,以及相关购房网上平台,在执行相关补贴政策的同时,共同开展了“冰韵哈尔滨·暖冬购房季”“冰情雪韵·尔滨安家”等冰雪购房节活动。其中,52个参展项目相继推出购买指定房源可享2%安家补贴、全款购房送3年物业费以及成交即送3年车位使用权等优惠政策;并与部分景区及宾馆酒店等商家合作,宣传推荐房地产项目,免费接送游客实地参观考察,目前已在75家宾馆酒店、44家洗浴中心进行了布展。

原创音乐剧《光影少年》讲述娱乐圈追梦故事

花五宝对梅花大鼓的板式有所突破,她设计一些曲目中的反调已形成了慢板、二六板、快板和摇板等一系列反调形式,使梅花大鼓的抒情色彩更加浓郁,特别是用于表达低沉悲伤的情感,更显哀婉动人。她还用转调手法,拓宽了唱腔的表现力。花五宝还发展了梅花大鼓演唱形式,编演了齐唱、对唱等梅花大鼓曲目。为使梅花大鼓走向世界,她曾在1991年中国首届曲艺节上用英语演唱梅花大鼓曲目《游西湖》。花五宝大胆而执着的开拓、改革、创新精神令人叹服,被外界尊称为“梅花泰斗”。

【代表委员之声】兜住、兜准、兜牢民生底线

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强省,企业生产要素市场的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。市场分配资源的基础职能需要被赋予更高的重视,以确保各类资源能够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得到合理分配。特别是在价格机制方面,政府应发挥调控资源流向中的关键作用。此外,对于浙江省众多的民营企业而言,确保生产要素的稳定和有序供应是其持续发展的基石。为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生产要素保障,对于维护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运作至关重要。

浙江文化观察:地方实体书店如何突围发展?

从2020年正式开放运行,四年多来“中国天眼”发现新脉冲星数量突破900颗,是同时期国际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新脉冲星数量的3倍多。已有十余篇依托“中国天眼”观测结果撰写的论文在《自然》《科学》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